天天游戏最近问了一些身边的朋友,关于住房隔音怎么样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对房子隔音满意的。去年我就讲过关于房子隔音的内容,当时还请教了建筑设计方面的大学学长和教授,给我的回复是“目前民用住宅建筑隔音是一个监管验收的空白”。这也许是他们委婉的表达了真实现状。
我用直白的话给大家翻译一下什么叫“监管验收的空白”,简而言之,就是隔音都很差,没人管。但是我这么说,很多人会不服,比如地产业内人士就曾经控诉我抹黑他们的行业,并且宣称我是在给房地产市场造谣。他们甚至还列举了一些主打静音的楼盘,让我去反驳。
可笑的是,他们连什么是浮筑工艺,什么是面密度,什么叫共振都一无所知,就打着静音住宅的旗号欺骗消费者。我不是打假斗士,我也不屑于去打房地产市场的假,房子质量好不好,老百姓早就心知肚明。
既然讲到这里,我先给大家科普一些建筑隔音隔振的基本常识,以便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给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无良商家上一课。
(1)质量定律:根据质量定律原则,墙体越重,声音在通过传播后隔声效果越好。面密度加倍,隔音量就会增加6分贝;而频率加倍,隔音增加6分贝,实际效果为四到五分贝;(面密度是指定厚度的物质单位面积的质量)
(2)掩蔽效应:是较弱声音(本身声音)的听觉受到另一个强烈的声音(掩蔽声音)影响而被遮掩住的现象。例如,每个人在日常中是听不到心跳声的,因为它只有10分贝,被大于30分贝的环境声音所掩盖住了。
(3)共振:也被称为共鸣,是指物体由于共同振动而发出声音的状态。如果两个具有相同频率的调谐叉接近,振动一个发出声音,而另一个也会随之一起发出声音。在共振频率下,墙壁越重,大量传递的声能就会使得共振频率降低。
(4)吻合效应:由声波的入射角所引起的声波作用与分隔壁中的弯曲波的传播速度一致时,使得隔音量被降低的现象叫做吻合效应。当声波随机入射时,每个隔音材料将在一定频率下具有吻合效果,此时的频率即为吻合频率,或称匹配频率。薄轻软的墙体吻合频率高;厚重刚的墙体吻合频率低。
(5)吸声:当声波通过介质或经过介质表面时,声音减小,即声能减少或转换成其他能量的过程被称为吸声,也就是说,声音在与某种材料接触后被消耗的现象。
(6)隔声:是指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消耗能量的一种方式,使声能在传输过程中不能直接通过,被阻挡在外。声波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输到围护结构中:
(7)隔振:采用专用设备将震源与工程结构隔离开的措施,用以减小振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措施。传递率是指装置传输到支撑基座的振动的比率。随着传递率的减小,隔振效果也会更加明显。隔振的类别:
a.主动隔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振动源的振动传播,如风机、泵、空气压缩机、柴油机、冷冻机和锻造冲击设备等;b.被动隔振:减少物体和设备由于环境振动所带来的被动振动,如精准水平仪、干涉仪、电子显微镜、防抖仪器等。
掌握这些知识,你在建筑隔音方面已可以算入门了,至少与身边的朋友聊到隔音的时候,可以帮大家扫扫盲。但是我们知道这些还不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建筑设计中的隔音标准,我们国家有十分完善的建筑隔音设计标准,很先进,但是这么先进的标准,能落实多少?又如何去监督开发商的标准执行?似乎从前没有人提出过,但是我去年就提出了,接着就有人说:“房子按照标准建的,当然是符合标准的,不信你去调查。”(翻译下这句话:开发商当然能搞定批文,这事你调查也没用)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是一套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18-2010,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1、4.2.1、4.2.2、4.2.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就先看我举例的这张表,第4.1.1标准中说明:卧室及客厅白天的噪音分贝值需要小于45dB,夜间小于37dB。第4.2.1标准中说明:分户墙、分户楼板的隔声标准应至少大于45dB。并且这两条标准是住建部明确强调必须强制执行的。
如果你看到这里,认为终于找到标准的bug了,然后信誓旦旦买了一个分贝仪回家测了一下,发现噪音情况确实超出了这两条标准,于是你认为可以凭借这两条去维权了。
那么这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住建部的这套隔音设计标准,是针对房屋建设初期制定的,也就是说房子根据这个标准盖的,但是房子盖完后,你入住了天天游戏,这套标准就管不着了,他们有一切理由推翻你测量,因为你已经无法完全还原房子建造初期时候的声环境,更别提你测量的权威性,根本没有人会在乎你测出来多少。
但是上帝给你关上了门,大概率会给你开一扇窗。你不必灰心,因为我们国家还有另外一套《社会生活环境噪音排放标准》,这是由环保部门制定的生活噪音国家标准文件,编号为GB2337-2008。
红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居民住宅,属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对照响应的生活噪音排放标准,白天应该小于55dB,晚上小于45dB,这部分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你在家里如果听到你家以外空间传来的声音超出这个标准值,就是属于噪音超标排放。在4.1.3备注中说明:当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 时,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表1中相应的限值减10dB(A)作为评价依据。
如果用直白的语言概况,就是说,如果你家楼上噪音,你可以要求鉴定机构来你家检测,费用自理。我相信只要楼上随便走几下,或者是孩子跑跳一阵,天花板的振动噪音几乎都能超过55dB以上,拖拉桌椅甚至超过65dB。可是,这时候又会有人告诉你,你只是检测到了噪音强度,但你没办法指认一定是你楼上的邻居发出的。即便是做了检测,也会因为缺乏责任主体的事实证据,最终无功而返。
我们从住建部《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到环保部《社会生活环境噪音排放标准GB2337-2008》,从关上一扇门,到开一扇窗,竟然没料到,这是一扇高不可攀的天窗,根本就行不通。因为人为制造的声音,需要找到当事人,虽然这个声音已经在各项标准中被认定为是噪音,可是这个发出超标噪音的人,如何去举证呢?律师表示这很头大,如果你的邻居某天心情不好,猛的砸地板泄愤,而你被强烈的撞击声吵醒,但当你想去追责时,对方告诉你:没这回事,你哪只耳朵听到我砸地板的?
没错,你听到了,但是你又等于没听到,因为房子是钢筋混凝土包裹着黑暗丛林,当你指出某人的错误时,往往得到的“不知错的反驳”(简称“嘴硬”),在陌生的邻里关系中,这是常态。
还有人会告诫我,千万不要宣传这些,以免被噪音制造者知道了,然后就会用这些话术来反驳我们的诉求。我却不这么认为,相反地,我恰恰认为应该向所有人宣传这些标准的缺陷和执行的困难,藏着掖着什么时候才能改进呢?我不是在抱怨我们国家部委,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已经考虑的很全面,只是我们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先进,这些必定是会发生,不管哪个国家都存在发展的不足。美国住房也有很多噪音问题,只是发现了问题,应该考虑如何纠正和改善,而不是拖延下去让更多人受害。
房子的隔音隔振差,是出自娘胎里的先天不足。涉及到的房屋,全国范围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甚至是千万计。这块伤疤,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已经感受到触目惊心。
在《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详细介绍现浇楼板的厚度最低要求。楼板的种类有很多,现在多层住宅建筑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有单向板、双向板、密肋楼盖板、悬臂板、无梁楼板、现浇空心楼盖板等,每幢建筑中的楼板不是仅有一种结构,因房型和建筑功能布局的不同,同一幢楼中可能存在多种楼板形式,所以厚度也不同,单向板最薄6cm,双向板标准是8cm。自己可以用尺子刻度参考一下,到底是厚还是薄,大家一目了然。
在国内绝大多数楼盘,都不会主动提高这项建筑标准,能压着最低标准就已经是符合标准了。不管你是在哪个城市,不管你的开发商多么大牌,不管你的房价是多贵,不管住几楼,房子隔音都不会好。也许有的人还未遇到一个吵闹的邻居,也许有的人已经是噪音制造者。
所以当你遇到噪音问题的时候,有的人会劝你说“房子不隔音,大家都一样,你就忍忍吧”,或是“房子本来隔音就差,听到一些噪音很正常”。如果房子隔音差,我偶尔听到一些邻居的吵闹,我能忍,但是一个月能忍,两个月能忍,一年呢?两年呢?没有人可以无条件忍耐噪音。房子不隔音,不是吵闹的理由。
如果明知道房子隔音不好,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注意不打扰到他人”,而不是“隔音不好,我就吵闹,你拿我怎么着”。现在很多城市地铁内都禁止外放声音,这是最基本的文明规范,如果明知地铁内外放声音是会打扰他人,还是执意要外放的,只能说明此人非蠢即坏。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便是有了成熟的标准体系,还有健全的法律做支撑,也同样需要每个人时刻遵守居家安静的基本规范。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什么环境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基本常识,难道不能分辨吗?你能在殡仪馆开怀大笑吗?你能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吗?你能在电影院高谈阔论吗?多层住宅,不是某人的私家花园,楼上楼下左邻右里都住着人,保持基本的安静,不吵闹打扰他人,这是基本常识。
如果孩子缺乏社会经验,可以理解,孩子需要慢慢引导教育。但是部分成年人,依旧在住房内肆无忌惮的制造噪音扰民,致使受影响邻居苦不堪言,并且多次沟通无果,最终走向漫无边际的纠缠中,这给本来就焦虑的时代,又添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房子隔音差,不是吵闹的理由,一些举手之劳就能减轻很多的噪音矛盾,回家换一双软底拖鞋,桌椅脚贴上防滑垫,不频繁拖拉桌椅家具,家有儿童需铺地垫地毯,不在家做跳绳跑步等地面振动的体育运动,练习乐器做主动有效的隔音措施......这些并不难,作为一名加入城市生活的中国公民,这些是城市生活的入门标准,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那么你没有资格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多层居住环境,不是某人的私人空间,隔音差是开发商的原罪,但人在居住中的行为标准,足以弥补隔音差的不足,请勿成为一名令人讨厌的“噪音邻居”,你现在的吵闹,也许是将来你子女所要经受的噪音折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