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游戏作为音乐重度爱好者,耳机大大小小买了不知道多少了,最早佩戴的都是入耳式的蓝牙耳机,但是因为对降噪效果要求一直比较高,所以上网搜罗了很多降噪耳机。
就在最近我发现了一款宝藏的iKF头戴式智能降噪蓝牙耳机,平时通勤坐地铁戴上它能够很好的隔绝外界的噪音,如果你想要更好的降噪效果和体验感,头戴式降噪耳机真的是不二之选。
今天给大家开箱测评的是iKF King,可一键ANC主动智能降噪。外盒采用的是抽拉式,打开后就可以看到除了耳机之外,还配有音频线,Type C数据线,外插式麦克风,麦克风转接线,和方便日常收纳耳机的同颜色收纳袋。
先不说耳机的性能光着外观就非常吸引我,这款耳机一共有云岩白,新颜粉,雅典黑,柳芽青四款颜色可选,我选择的是云岩白。
耳机的外壳两侧有金属铝片搭配,使得整个机身更有质感,设计风格简约中不失时尚,年轻人出门很百搭。
而且耳机支臂采用折叠式的设计,放进收纳袋可以直接装进背包里,外出携带超级方便,不占空间,出差或者出门游玩带上它也毫无压力。
iKF King这款蓝牙耳机,采用全新的蓝牙 5.3 技术,每次打开后直接自动连接到之前连过的设备上,速度又快又准。
主打的ANC主动智能降噪功能,高达38分贝的降噪深度,这一点真的是深得我心,想降低外界环境带来的噪音时,直接长按耳机上ANC降噪按键就能够开启降噪功能,非常方便快捷天天游戏。
而且还可以搭配iKF家的专属APP使用,支持5档降噪深度调节,可以根据你身边不同的嘈杂环境,实时调节你需要的降噪需求,无论是在人群众多的地铁公交里还是在餐厅办公室里,有了它都可以专注的享受音乐和学习。
在APP中还有耳机寻找功能,点击界面上的寻找耳机,然后通过播放的声音就可以快速找到,出门经常匆忙间找不到耳机的朋友们再也不用担心啦,这个设计不得不说是十分贴心了!
头戴式的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舒适性不好,但iKF这款头戴式蓝牙耳机,耳罩的材质采用全包耳蛋白皮加上高档记忆回弹海绵,超级柔软而且透气不闷热,能够很好的贴合耳朵,包裹的非常严实,封闭性也很好,但又不会感觉到压迫感,戴眼镜的朋友们也不怕压鼻梁和耳朵,佩戴起来非常柔软舒适。
支臂和头罩可伸缩旋转,所以在尺寸上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佩戴习惯和头型进行调节,不会产生压耳,压脑袋的情况。
左耳机腔体的下方配有多种功能的按键,想切歌,唤醒语音助手或者暂停播放歌曲时,操作都非常简单方便,不需要再频繁的掏出手机设置和切换。
音质当然也是一款耳机性能的重中之重,iKF King采用了 40mm 定制大喇叭技术,HIFI级音质超级清晰,声效是立体环绕,能够让我们更加沉浸式体验音乐。
ENC通话降噪技术搭配外置无线插麦,能够让我们的语音通话更加清晰没有杂音,还支持有线模式,喜欢玩游戏的朋友可以搭配自带的 AUX 音频线,插电脑作为有线电竞耳机使用,耳机没电的时候也可以直接插线使用。
双击GAME按键就可以开启专业的低延迟游戏模式,能够畅玩各类大型手游游戏,延迟低至 38ms,玩起来相当丝滑过瘾!
其实除了以上的功能之外,我还挺看重耳机的续航能力,iKF King普通模式下可超强续航80个小时,开启降噪后续航也是高达70个小时,苹果和安卓系统都可以兼容,出去带上它不用担心频繁充电的问题,随时随地都能够和音乐相伴。
还支持一机双连,一副耳机可以同时连接两台设备, 充分满足了多场景的使用需求,像我平时学习连手机,追剧还要断开再重新连接平板,有了它学习和娱乐都可以随意快速的切换。
总的来说这款iKF King还是很值得入手,价格才两百多一点,而且从功能使用上不输千元级的耳机,性价比非常高,对于想买降噪耳机的学生党头或者上班族都是不错的选择!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我是@肖浪浪,持续为你搜罗更多生活优质好物,如果喜欢我的分享欢迎点个关注呀,让我们在下一次种草中相遇:)
每当提及降噪耳机时,就少不了各种党派的一番评头论足。既有Bose第一宇宙党(ANC-主动降噪技术舍我其谁也),也有SONY好党(黑科技就是好,音质完爆Bose),更有森海等音质党(谈音质,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就像音频圈的其他领域一样,降噪圈也没能逃脱声电玄学的怪圈,从降噪电路谈开,有模拟党v.s.数字党,从传输方式来说,有无线党v.s.有线党,从无线传输技术来说,又有aptX党v.s.LDAC党……就买一个耳机这么多区别,到底应该怎么选,这些技术值得我付出更多的金钱吗?相信很多值友有同样的疑惑,下面张大妈将通过对各路技术的浅层剖析(将让大家听得懂,看得明)和自己的实际体验(略玄学)为大家带来具体的分析,种草还是拔草不看钱包看需求。
如果想直接买买买拔草,直接第三部分,不管热门爆款,还是高冷不跟随,都能找到:
提到降噪技术,就不得不说噪声的本质,是频率、强弱变化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机械波。机械波又可以按人耳的识别程度分为一下几个部分:a. 可听见的声音;b. 音乐;c. 交谈。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有不同传播特性。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都会有衰减,而衰减又分为:
物体振动发出的声波向四周传播,声波能量逐渐扩散开来。能量的扩散使得单位面积上所存在的能量减小,听到的声音就变得微弱。单位面积上的声波能量随着声源距离的平方而递减。
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粘滞性而造成质点之间的内摩擦,从而使一部分声能转变为热能;同时,由于介质的热传导,介质的稠密和稀疏部分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导致声能的损耗,这就是介质的吸收现象。介质的这种衰减称为吸收衰减。通常认为,吸收衰减与声波频率的一次方、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当介质中存在颗粒状结构(如液体中的悬浮粒子、气泡,固体中的颗粒状结构、缺陷、搀杂物等)而导致的声波的衰减称散射衰减。通常认为当颗粒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散射衰减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当颗粒尺寸与波长相近时,散射衰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综上所述,扩散衰减只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与介质本身的性质无关;吸收衰减与散射衰减大小则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和介质本身的性质。高频的声音容易衰减,低频的声音较难衰减,这也是现有降噪手段的理论基础。对于高频噪声,通常采用的是物理阻隔的方法,例如采用更多的吸声材料,这也是所谓的被动降噪,而对于低频噪声,吸声材料的作用就有限了,此时主动降噪也就成为了必要手段。而也正是因为对于高低频噪声不同的降噪特性,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技术被综合地使用很多降噪耳机中。
▲森海家的IE80,依靠不同硅胶套,就能达到不同的降噪等级,要想降噪好,那就用双层套套塞住耳道
前文简单介绍了主动及被动降噪技术,这一段里主要为大家剖析下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主动降噪技术,不捧不杀,行文将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问题都来自于身边的朋友,而解答基于自己的理解加上厂商及第三方机构的技术资料,希望能够帮大家积极种草、拔草。
主动降噪耳机在噪声消除上采用的是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式。与一般的耳机相比,主动降噪耳机多了主动降噪电路,通过该电路的处理,耳机扬声器能够发出与噪声相位相反的机械波,与噪声叠加,也就是相消干涉,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主动降噪原理很简单,但是技术上的难点不少,特别是相消机械波的相位一定要拿捏准确,否则适得其反
正是由于采用了消消干涉的原理,限制了主动降噪的适用范围,只能对低频噪声(一般频率1 kHz以下)进行消噪。因为高频噪声的波长短,对应的所需降噪声波波长相应也短,但是由于声音在耳道内传播轨迹复杂,导致相应的相位可能无法与环境噪声完美相消,甚至可能会叠加,因此厂商一般也不进行1 kHz以上噪声的降噪处理。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主动降噪耳机对1 kHz以上噪声的减弱效果可以说是与普通耳机差异不大的。
▲日常生活中常见声音的频率范围,有了降噪耳机,基本可以告别小Baby的哭声了
很多有购买主动降噪耳机意愿的朋友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主动降噪耳机能不能隔绝掉周遭环境中扰人的“碎嘴”声?答案是肯定的。也许有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疑惑,主动降噪明明只在1 kHz以内的范围工作(见上图),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语音谈线kHz的范围内,无法被主动降噪消除啊?但是回溯第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高频的噪声可以很大程度上被硅胶套或者是耳罩等被动消噪手段消除,这样一来,主被动手段优势互补,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降低人声的效果。
根据自己对降噪耳机的体验,人声的降噪效果十分明显,声音的距离感明显增加,用值友们常说的一句形容就是:5 m开外的正常交谈变成了25 m外的悄悄话。
首先,开宗明义地说,主动降噪耳机不是为音质而来,为了达到降低环境低频噪声的目的,在降噪电路和EQ的上肯定与普通耳机有所区别,但要说到与价格相近的普通耳机比较,就听感上的解析度来说是接近的,或说是同一档次的,目前很多消费者讨论主流千元价位的主动降噪耳机所谓的“音染”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各家厂商的取向不同。
除去音质,还有很多朋友会关心主动降噪耳机在非降噪模式下(无源模式)的音质。目前市场上,很多主动降噪耳机能够在不开启降噪的情况下播放音乐,但是由于降噪模式下的取向,发声着重于低频时的解析度,因而在无源状态下,没有降噪电路额外输入后,音质普遍存在含糊,声音解析度不高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目前很多厂家都通过优化电路功耗,将降噪电路运行时间变长,在非降噪模式下转为类似内置耳放(类似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DAC)电路的方式对这一缺点进行弥补。
▲的黑科技不仅是换壳那么简单:MDR 1000X 与MDR 100abn之间差了一个好的DAC
对于非音质党来说,主动降噪耳机除了买买买,还有什么解毒拔草的办法吗?当然,金无足赤,物无完物(WuWuWuWu)。主动降噪耳机使用过程中最令人烦恼的不是音质,也不是无法完全过滤掉高频噪声,更不是电源续航问题,而是恼人的耳压。相比普通的耳罩式耳机,稍长时间佩戴主动降噪耳机就会有明显的耳压感(就飞机起降或者火车过隧道),因此对耳压较为敏感的朋友在选购时更要注意,最好能够试戴10分钟以上。而且各款耳机耳压感明显不同,例如Bose的QC35就要比QC15轻微很多,而SONY的MDR 1000X的感觉又比QC35来的更为轻微。
这一篇章里将不会介绍大家熟知的Bose QC系列,Sony MDR-1000X等,毕竟这些都是大家能够轻易在商场里面体验到的,这一部分介绍的几款产品应该算是降噪耳机界的终极退烧品,除去自己体验过的Bose A20 Aviation Headset,另一款AKG的产品并没有实际体验,放在这里供有需求的消费者参考。
军用级的形容略显夸张,但是真正的行业用户的选择,Bose专卖店里是见不到这货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相关展会看看。托一位RSAFer的福,有幸得体验一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降噪效果,而是“轻”,拿起来戴到头上完全想象不出看起来这么厚实竟然如此之轻。美亚1000刀左右的价格,也有可以蓝牙连接的型号。符合FAA TSO-C139 和 EASA ETSO-C139 标准,如果以后要考飞行执照的值友可以关注、购买。
前面两个部分讲了关于主动降噪耳机的技术背景及局限性,上一段开篇卖了个萌,如果看到这里还没有拔草的话,那么就可以开始买买买了,下面将根据自身的体验,结合第三方测评机构的客观数据为大家盘点下市面上主流或非主流的消费级产品。
既然是主动降噪耳机,那么降噪功能的强大与否将被放在首要位置考量,下面将按照降噪等级排个序。当然其中的听感和功能性方面会有非客观体验(个人的主观感受),仅供参考。
▲降噪等级v.s.售价,想要性价比(CP),不妨看看,右侧产品排序按照降噪等级由高至低。
Bose家消费级旗舰产品,张大妈家降噪产品的首席代表,要论舒适度和降噪的等级,那无出其右者。相比前代产品,加入了蓝牙功能,完美踩准iPhone 7取消 3.5耳机接口的步点,提前布局。
Bose家消费级前代旗舰产品,目前降噪耳罩类产品的次旗舰定位,相比QC35,主要少了蓝牙无线功能,降噪续航略微缩水,音质比起QC35略浑浊,但胜在价格低,优惠价格保持在1500左右。
B&O H8采用的是压耳式的设计,也正得益于此种设计,在不开启主动降噪时,就能很好地隔绝噪声。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一个眼睛党,个人感觉压耳式长时间佩戴夹头感明显,并不适合旅行途中使用。另外只开启降噪模式的情况下,白噪声明显,不适合追求静谧的隔音党使用。相比Bose的产品,个人认为功能性上还是不足,适合那些愿意为品牌和外形设计买单的用户。
就像百科里说的一样,个人感觉与Bose的QC 35有的一拼,特别是音质上,感觉高音的还原上还是要胜过QC 35的,而且也有手势操作,这一点上相比的MDR-1000X没有明显短板。
说实在话,没体验过,冷门产品,但降噪等级真的不弱,手势操作功能也有,看国外评测,老外说没有太多惊喜,评价物有所值(指的是原价249美元),感觉要秒杀汪半壁的Fiil Dvva了。
相比上一款产品加入了Ultra High Quality Audio (UHQA) 技术,在Amazon上的售价也要贵上近20刀,但是老外说与基本款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是更贵罢了。
终于说道了,作为信众之一,MDR-1000X的第一条百科点评就是我写的,虽说降噪比Bose的QC35弱,但音质比Bose的强啊,PXC 550同样适用,想要音质,降噪的完美平衡,MDR-1000X和PXC 550值得选择,当然,再加上一点信仰的线X支持一下姨夫了。
又一款产品,鹿晗代言,色彩斑斓,如果碰到促销活动的线左右的价格很值。
便宜量又足,短暂体验过这款产品,相比同时期的Bose QC15,降噪明显不足,但是对比当时同价位的Sony MDR-ZX770BN,降噪体验是要胜过至少一个身位的,而且现在的价格远低于MDR-ZX770BN,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避开Sony MDR-ZX770BN这个坑,降噪体验太差,音质200块无源耳机的水平。
介绍完了耳罩式,下面就要介绍入耳式了。相比耳罩式,个人觉得入耳式的降噪效果要更好,入耳式被动隔音效果要胜过耳罩,加之特别是长途旅行途中,当我们下来,入耳式耳机没有了听诊器效应,特别值得那些需要极端安静的朋友。
刚上市的时候关注过,在实体店试戴过后感觉降噪体验及音效并没有比前代QC20好,外加采用套脖式的无线设计,旅行收纳体积要超过QC20。除去对无线有特别需求的用户,个人不推荐购买。
主动降噪体验和QC20差不多,但佩戴舒适性不行,目前的有价无市,相比QC20,没有选择的必要。论音质又不如自家IE 60,鸡肋。
降噪效果线,有实际亲身对比测试(就在Sony专卖店的降噪体验区,掏出Bose的QC20,得亏Bose的万丈光芒,要是掏出个联想或华为降噪耳机估计要被店员鄙视死),而且个人更喜欢Sony的音染效果,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上完败,市内短时间通勤可以考虑。
选购建议:上面盘点了这么多款降噪耳机,虽说都是洋牌子,没有诸如Fiil,联想,华为之流,但是我想也能够代表主动降噪耳机界的半壁江山了。
要说降噪体验,那Bose无论是从技术指标上,第三方测试数据,还是主观体验上都是第一,但论及音质,也许Sony,森海等老牌音频厂商要略胜一筹,究竟如何取舍,对于各位值友来说闭门看帖还是不够的,最好能够实际体验一把,毕竟听歌是件很主观的事。
要说降噪耳机,我还是推荐我自己用的这个sony wf1000xm3,怎么说也是自己买的哈哈哈哈~当时是双十一的时候想买耳机就在小蓝星上看的耳机排行。。。
到现在的话入手差不多已经一个月了,最大的感受就是降噪效果线),可以明显感觉到噪音源远离自己大概十几二十米的样子。即使旁边有人在说话,打开降噪,开始播放音乐,完全可以忽视掉。 外形的话这款耳机其实挺好看的,带上气质有一种偏商务的感觉,我室友戴的airpods2完全没有我帅!!咳咳咳,自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耳机盒的硅胶壳摸得挺舒服的,为了避免划痕我给它买了贴纸,还挺好看de
晚上六点下班,前脚走出公司大门,美女同事后脚也出来了,她在距离我5-6米的地方喊我名字,喊了三遍,我一声都没听见。
直到她跑了几步拍我肩膀,用稍微责怪的语气说我喊了你五六声你都不理我,我才知道原来有人喊我,然后她问我是不是戴了降噪。
是的,出公司门的时候两个耳机都塞了降噪耳机,点开好喜欢的周深的《起风了》,准点下班,快哉快哉。
公司扩招,来了好多实习生,我们公司早九晚六,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吃饭20分钟,然后稍微看会手机趴在工位上再一会,就该干活了。
实习生们不知道这个小习惯,中午吃完饭都在赶着做工作,键盘声那是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好多睡不好的老员工频频回头以示不满,我就不一样了,睡眠耳机耳朵一塞,外界噪音与我无瓜。
租的房子比较偏,就在马路边不说,楼下还是个大型食品批发城,晚上休息的时候还有装卸货的声音,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换房,没想到噪音问题只需一个降噪睡眠耳机。
十一点洗漱完毕,睡眠耳机放到耳朵里,打开适合睡前听的书或者博客,定时10分钟,每次都是不到十分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综上,毫不夸张地讲,一个好的降噪睡眠蓝牙耳机,能减少打工人关于噪音问题一半以上的人间疾苦。
怎样挑选一款高质量的降噪耳机?其实很简单,第一得轻巧,要满足长时间佩戴不会让耳朵不舒服、安全舒适这个点,其次关键的就是降噪水平要好,不是那种戴了和没戴没啥区别的鸡肋设计。
我用的是iKF Sun遮噪睡眠蓝牙耳机,完全长在我需求点的耳机,想买降噪睡眠耳机的朋友,我用的这个强推试试,以使用者的视角,我来简简单单写个安利!
单耳净重约为 2g,体积十分小巧隐形,侧睡也不会压耳朵,晚上睡觉,平时佩戴都没有一点点不舒服的赶脚。
(耳机主体采用亲肤柔软的硅胶材质,耳帽采用了抑菌效果高达 99%的环保材质)
硅胶材质贴合耳骨更舒适,环保级别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滋生,长时间佩戴不会影响耳道健康。可以说是真的无感佩戴,iKF Sun遮噪睡眠蓝牙耳机这一点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点。
物理遮噪高达-24db,有效隔绝环境噪音。遮噪强度根据我前面描述的几个生活场景就可以体会到,其实我只是罗列了几个我感触最深的使用场景。
iKF Sun遮噪睡眠蓝牙耳机的遮噪功能,几乎从戴上它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在公交车上两只耳机都塞耳朵里,遮噪强度立竿见影,几乎周围车上人的声音都屏蔽得差不多了,到站提示音也弱了很多。
不过我建议大家出门在路上还是尽量不要戴耳机,或者只戴一只,安全出行最重要。
耳机单次续航 6 小时,搭配充电舱总续航长达 24 小时,配合 app 进入睡眠模式下续航长达 10 小时。
失眠的朋友看过来,iKF Sun遮噪睡眠蓝牙耳机是支持与 iKF APP 智连互动的,APP里提供多种助眠音乐和白噪音,各种助眠音频缓解入睡困难,提高睡眠的质量。
睡眠模式下续航时长也高达10小时,完全没有电量困扰。采用 6mm 动圈单元设计,音质也是超好的。
听歌、追剧、玩游戏、晚上睡觉之前听各种助眠音频,潮汐声、下雨声、各种助眠课程等等。声音入耳,就有种身临其境的赶脚,很清晰,没有电流声,一点不压音质。
前天晚上心血来潮,玩了几把吃鸡游戏,这耳机又被我发现了一个新惊喜:玩游戏几乎感觉不到有延迟,虽然我平时玩游戏不多,但是那天晚上玩的几把确实很快乐,一是耳机音质好、玩游戏没有延迟,二是好久没玩打死了好几个自动匹配到的人机hhhh
还有一个必须写清楚的点,那就是这款iKF Sun降噪睡眠蓝牙耳机视频、语音、打接电话,收音很清晰。看了一下说明书,它搭载高清拾音麦,能智能识别人声,这就保证了即使在户外,也能有高质量的通话体验。
简言之:iKF Sun降噪睡眠蓝牙耳机,个人使用体验超棒✓,在我这属于是性价比很高的产品啦,想入降噪睡眠耳机的知友,这款可放心冲~
AirPods Pro 2 发布后第一时间入手并与1 代AirPods Pro 进行了详细对比,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通过下面的文章了解一下~
所以建议大家有想买的耳机,如果身边有朋友使用,最好能够亲自试听一下,或者实体店有货就去亲自体验一下,“佩戴的舒适度、音质还有降噪表现等”这些都是很主观的感受,然后您再做决定。
这款蓝牙耳机在200元左右的价位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尤其这个价位段还能带主动降噪功能的产品确实选择不多,不管是外观设计、做工还是音质体验,表现都是可圈可点。
外观:耳机与充电仓都采用了圆润的曲线设计,鹅卵石般的舱体表面有细腻的磨砂纹理,手感绝佳。充电仓采用Type-C接口,支持快充。耳机主体采用亮蓝色+磨砂黑的双色设计,很有时尚感(操作方面为触控操作,搭配realme Link APP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自定义设置)。
舒适度:单耳机重4.6克,佩戴之后耳朵不会感觉到压迫感,耳塞材质较柔软,久戴之后也没有不适感。
音质方面:10mm的低音增强单元+液晶高分子振膜表现不错,对于这个价位的TWS蓝牙耳机来说算是优秀了。整体调音方向偏向中低频,适合听流行乐。音频格式支持SBC/AAC,也在意料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线 Neo支持最新的蓝牙5.2,还有单独的游戏模式,可以将时延降低至88ms,不管是看电影、追剧还是玩游戏,都能时刻保持音画同步。
续航方面:耳机配合充电仓使用时,开启降噪模式后续航时间可达20小时,关闭降噪模式则可以达到28小时,在同价位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中还是比较优秀的。
Enco W51上市之前OPPO出过一款 Enco Free,口碑虽然不错但没有主动降噪,W51算是完善了产品线元内的产品。
芯片用的是恒玄,官方宣其降噪深度最高可达35dB,实际表现还不错,在环境噪音的处理上立竿见影。
无论是在户外步行还是骑行,它都可以有效地过滤掉周围的噪音,而且耳机上有专门设计的防风噪导管,对于时速25Km内的风噪有一定消噪效果。
单耳机重约4克,佩戴很舒适。耳机采用触控操作,支持IP54等级防尘防水,同时也支持无线充电。开启降噪后单次续航3.5小时左右,配合充电仓使用续航约24小时。
该耳机支持主动降噪功能,支持三种模式:降噪模式、环境声侦听模式、普通模式。实际降噪表现应该说算是及格吧,距离水果有很大差距但它价位可便宜不少。
在通话效果方面它的表现很棒,能通过双MIC自动削减环境噪音保留清晰干净的人声。
续航时间约8个小时,配合充电仓可以达到30小时左右,另外还支持IP54级防水。
音质方面10mm复合振膜单元表现不俗,比较有层次感,三频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低频不错,适合听流行。
这款耳机的佩戴舒适度非常好,单个耳机的重量仅为6g,我个人的体验是戴它比戴AirPods Pro还舒服一点。
主打动态降噪,官方宣称最高降噪深度40dB,实际表现也很棒。与很多同类产品一样就是通过算法处理来产生反向的声波,从而抵消耳机检测出的外部环境噪音。
耳机内有“3个高灵敏度度麦克风”和“1个骨声纹传感器”,能够精的准拾取外界环境音。环境音和人声双透模式比较很实用,在降噪的同时也能让用户不错过人声信息。
充电方式支持有线与无线快充。单耳机双蓝牙天线的设计用料够足,支持蓝牙5.2协议、双设备双连接,Android、iOS、Windows系统都可以。
充电仓重约60g,单耳机重约6g,开启降噪后续航时间为4小时,配合充电仓使用续航约30小时,开启降噪后也能顶20小时。
音质表现:11mm大振幅稳动圈单元比较给力,低频的力度适中;中频表现一般,人声还原有些不够清晰;高频还可以,比较通透,总的来说这款耳机的三频比均衡,没有明显的硬伤。
可能一些朋友对于“小米”的耳机产品没啥兴趣,觉得对比专业耳机品牌来说不值一提,但这款产品的性价比真的不错。
音质方面说实话在这个价位来说是过得去的,高频有些“突出”,但听起来倒不会感觉特别尖锐,没有那种“塑料感”;就是无论是乐器声还是人声都有一些高频突出的过了点火候;低频方面有些不足,其他还好。
降噪模式未开启下它的底噪控制的不错,开启后尚在可接受的范围,降噪的水准在这个价位来说还是值的,而且它还支持LDAC蓝牙协议。
如果预算就是千元以内,那么别的就不推荐了,讲真……千元内主动降噪耳机真的没啥特出彩的,哈曼卡顿的SOHO2NC还有索尼的MDR EX750NC又只能去淘二手货了……而且靠谱的也不多。
这是一款带有降噪功能的无线蓝牙耳机,降噪效果基本上可以跟WI-1000X打个平手吧。
佩戴前一定要选好合适的耳塞套尺寸,否则不但戴着不舒服也会影响降噪效果的(这是因为其双反馈降噪技术的原因,这里就不多写了)。
音质方面可以说依旧很“”,调音还是偏向中下盘,但低频也不会“过分渲染”,中频与解析力都非常不错,人声方面感觉适合听男声,只是高音部分有点不够给力。
没有“主副耳之分”,稳定性与延迟也比上一代的产品好了一些,但依然不能与苹果的产品相比。
苹果党想买一款主动降噪耳机的话AirPods Pro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开启降噪模式:明显可以感受到外部噪音被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其降噪效果甚至超越了一些头戴式降噪耳机;通透模式:可使外部声音清晰;关闭:同时关闭降噪模式与通透模式,相当于普通的入耳耳机。
“空间音频”可以先在手机设置界面中感受一下,你会明显感到有一个声音“是从耳机外部发出来的”,然后转动下身体……有惊喜!
再找个杜比全景声的视频,或者用腾讯视频里的《复联4》开最高画质HDR来体验一下,效果绝对棒!
音质表现:在iOS14之前,对比AirPods2 的话,可以说AirPods Pro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但由于是入耳式设计低频感觉要更有力度;高频还是有些不够好,中频还原倒是不错。
iOS14发布后使得这款耳机在音质表现上更上一层,因为“听力图”支持对不同用户的听力损失进行音质补偿,这一点在所有tws蓝牙耳机中是独一份!
AirPods Pro+iPhone这个组合,真的是其他降噪耳机+安卓机很难超越的。
千元内头戴式蓝牙主动降噪耳机可以看下这款,除了黑丝款还有红色和白色,男生还可以选蓝色。
降噪效果方面虽然有JBL独家“黑科技”,但u1s1也不是多厉害,毕竟价位摆着只能说还行。比如你在坐地铁时候开启它的降噪功能,你不会感觉周围“安安静静”,中频方面人声肯定是降不了多少,环境音处理的还算可以,当音乐响起来后基本就听不到那些声音了。
音质方面简单说就是中规中矩,说实话没啥惊喜,往好听里讲就是比较“耐听”。
音质表现:高频方面还原准,尤其是乐器声;中频是表现最好的,人声相当不错,这个LDAC真的有用;低频表现也不像之前同价位的产品那样或许渲染,量的感觉适中。挑毛病的话有点下潜力不足吧。
降噪表现:很多人拿它跟Bose QC35二代对比,u1s1它确实是不如Bose QC35二代,这方面Bose是真的nb,但差距也不是明显到了“高低立下”的级别,而且它的音质表现整体讲是优于QC35二代的,耳机主要就是用来听歌嘛……再加上外观的优势(我的个人看法哈),一句话——
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里要说追求降噪的话最推荐的就是Bose QC35二代,口碑早就打出来了,也不用过多的文字来描述,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下,目前的价位基本是历史最低价了。
如果不喜欢QC35ll……也可以看看Bose的700,但它的便携性就差多了。
700这款耳机,降噪表现与QC35ll基本相当,但它在不开启降噪的时候,低频段的物理隔音能力要优于QC35ll,但中高频隔音要略弱。
音质方面:如果是两款对比的线的低频中频比较不错——胜出!高频差一些。和1000XM3对比也差不多能打个平手,反正都是靠EQ来玩么,不至于谁就明显高一个段位,就是价位方面700这款耳机没啥优势,做工是真的很不错。